站内搜索:
2018-12-12
近两年来中药材价格普遍上涨,有行业观察人士表示,“几乎所有药企提到涨价原因时都无奈地表示原料成本上涨是主因。”
大家就来和我一起看看中药材价格是由哪些因数决定的吧。
药材的价格从供求关系上来说,主要考虑三个方面:供应方(种植基地和种植户)、流通方(药商,药市)、需求方(医院、药企、个人)。
1、供应方,大部分中药材是农产品。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中药材供给量增减速度是有周期的,不可能很快,其供给的资源弹性也很小,但遇到自然灾害影响时,供给量会大幅度减少。根据经济规律,供不应求时,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,所以每当出现自然灾害,影响农业生产时,部分中药材的预测产出量减少时,中药材的价格会上升。
例如,2016年受旱灾影响,党参供给量不能马上得到补充,党参疯狂涨价。自然灾害影响供应量,是供求关系在引导价格。
2、流通方,是作为一个中间商而出现的,主要是起着调节市场和拉近供求距离的作用。但有的药商说垄断可以控制中药材的价格高低。中药材价格高低的根本决定于垄断么?
垄断一种是卖方垄断价格,另一种是买方垄断价格。前者是高于商品价值的价格;后者是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。在两种垄断价格下,均可取得垄断超额利润。
卖方垄断不仅有资源垄断,还有技术壁垒垄断等等。
例如资源垄断,在2009-2011年一些中药材经营者蓄意囤积党参,导致市场供应紧张,价格大幅上涨;技术垄断,像大蓟品种前些年市场找不到合格货源,有经销商垄断大蓟合格品加工技术,赚了盆满钵满。
不管是卖方、买方垄断,但终归垄断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中药材量,改变的仅仅是一段时间内的供需关系,进而影响一段时间商品的价格。但绝对不会长久的影响中药材的价格!
3、需求方,决定这药材的使用和消耗的量,中药材流通的最后环节。药材从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商品,对商品而言,供求关系才是形成价格的决定性因素。当有某种药材开发出了新的用项,意味着新的需求,意味着需求量会增加,也会引起价格的上升,反之亦然。供求关系决定价格,但终究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。
不仅仅是普通商品(列如:中药材),就是本身没有任何价值,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(例如:土地)或者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(例如:古董、名家艺术品)的价格,都与供应量有关。
综上,药材的价格,是由供应方的产量,流通方的调节、需求方的价值来决定。
02二、政策的转变和扶持
近年来,一系列振兴中医药产业政策的推出,造就了良好的大环境,促进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猛,以每年20%的速度递增。2016年,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600亿元,占全国医药工业的近三分之一。
像国家管理制度、标准规范的完善,例如保护区禁止采挖某个野生品种,导致供应不足,价格上涨;或者《药典》将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划分,导致两个“银花”价差巨大。
整体来说可谓政策刺激、调节了中药材的供需关系,规范中药材使用等等,进而影响中药材价格,更多的是“调节剂”和“稳定剂”作用,而不是“政策”决定价格。
03三、生产和流通成本的上升
中药材生产成本包括种子、化肥、租地、管理、采收费用等,随着药材价格上涨,种子价格也同步上扬。
例如:白术种子,低价时5元(千克价,下同),高价时卖到360元;三七籽,最高时卖到1000元以上,最低时落到几十元;还有前胡籽,前几年只卖到50元左右,如今价格涨至300元以上。
中药材种子价格的飙升,增加不少种植成本。化肥、除草、田间管理也需要不少人工费,采收和初加工也需要费用,尤其不能机械收割和加工的药材,雇工费用更高。
中药材生产成本的增加也是价格普遍上涨的根本原因。
四、周期性的价格波动
商业周期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。
短周期一年,受供给侧生产产新季和非产新季,和中药材需求侧销售淡旺季,这两方矛盾斗争的影响。
中周期三五年,大周期十年左右。三五年周期主要是行业内部因素,特别是中药材生产供应周期影响。决定大周期的主要因素,往往是宏观的,经济,资源,货币,劳动力,技术,政策等。
总之,在生产过剩的压力下,多数药材价格仍在下滑途中,受生产成本支撑以及自然灾害影响,有的药材价格仍会逆势上扬。